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特色小鎮建設作為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發展的重要推進器,其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韶關市政府更是看到了特色小鎮建設在促進地方發展上的推動作用,及時的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30個左右市級特色小鎮的建設目標,從而達到這些特色小鎮“全鎮是景區、處處是景觀、村村是景點”的旅游新格局。但經我們走訪調研發現,我市的特色小鎮建設進度緩慢,缺乏科學整體規劃,存在著不少凾待解決的問題,急需采取措施實現農文商旅融合發展,來降低特色小鎮建設發展障礙,推動其快速發展。
一、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特色鎮缺乏特色。目前,我市大部分特色小鎮建設,主要以自建的農家樂、小農場、鄉村觀光為主的經營模式,經營規模小,經營理念狹窄,缺乏統一規劃,產品設計跟不上游客的需求,特色鎮缺乏特色,存在資源相似、類型單一、同質化嚴重、旺季擁堵、淡季籮雀、水平低下等諸多問題。
(二)現行政策制約發展。特色小鎮建設需要占用一定的農田和林地,但是目前我市土地規劃調整進度緩慢,嚴重拉長特色小鎮建設周期。旅游產業發展用地屬性不明確,文化旅游用地又偏向商業用地,存在成本高、年限短等問題,難以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項目開發受阻礙,特色小鎮建設工作受制約。可以說,土地類型問題、用地指標問題、配套建設用地問題、農業地審批問題等發展用地問題,成為阻礙特色小鎮發展的關鍵。休閑農業發展的配套政策缺失,企業融資存在困難,休閑農業的土地、房產等難以進行抵押貸款。另外,項目報批手續難辦理。鄉村旅游的建設項目介于各部門審批權之間,辦理主體難定,手續辦理復雜。
(三)項目建設與市場運營脫軌。農文商旅產業的開發和管理,特色小鎮的建設涉及行業多、資金大、工期長,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界和當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但從目前投資和項目的帶動來看,推動主體還停留在政府層面,特色小鎮建設依賴財政資金扶持,部分小鎮建設更是輸血式扶持,缺乏造血式創新發展。社會資本參與度低,市場作用沒有發揮,企業入駐少,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更是少之又少。
(四)基礎設施旅游功能弱化。近年來,韶關市在扶貧開發和特色小鎮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偏遠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仍然嚴重滯后于游客實際需求,例如:道路、停車場、洗手間、衛生站等設施簡陋、設備不足;客房、餐廳、茶樓等存在條件差、衛生差、管理差、層次低,很難留住游客,嚴重影鄉村旅游發展。
(五)產業化經營人才缺失。韶關特色小鎮大部分都是政府主導,在農村農業深度開發、特色文化打造、農村商業運營、鄉村旅游發展等方面把握力不足,更是缺乏專業的引導。其次,特色小鎮多半以自建農家樂、鄉村觀光園為主,個體散戶經營居多,具有地方特色企業缺失,更沒有值得信賴的團隊領頭人,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難以做大做強;另外,專業導游和接待人員缺失,更沒有把小鎮故事講好的能手,服務意識淡薄,制約其可持續發展。
(六)農文商旅發展不平衡。目前,我市的特色小鎮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特色不夠明顯,休閑農業項目也是主要停留在提供游客觀賞、品嘗、采摘的層面,體驗農耕、文化娛樂、鄉村風情的元素極少,對游客吸引力不足。特色小鎮農文商旅融合程度總體較低,尤其是旅游、農業、商業運營中的文化含量總體較低,文化尚未成為農業、商業、旅游產業附加值提升的重要驅動力。精品、叫得響的品牌項目難以形成。
二、對策建議
(一)領導予以高度重視。建議韶關市政府成立我市特色小鎮農文商旅融合發展工作的領導小組,該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市長牽頭組建,發改、國規、住建、商務、農業、文化、旅游等部門組成,負責統籌規劃我市特色小鎮發展的相關事項。同時,各縣市(區)政府參照成立縣一級領導小組。重點抓好特色小鎮建設,并將特色小鎮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予以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和同步建設。
(二)切實抓好規劃設計。在規劃設計上要注重三方面:(1)塑造風格,城鎮必須體現地方特色,突出時代感和文化底蘊。風格,就是一個地方的臉譜,有特色才有靈氣,才有生產力。建議:在規劃時,要適度超前,改變布局呆板、形式單調、千鎮一面的局面,形成一批特色鮮明、風格各異的小鎮群落,做到“形態各異,各有千秋”。在建設時,單體設計不但要有造型意識、立體意識、整體效果意識,還要有色彩意識、文化意識、環保意識、園林綠化意識。要通過小鎮的環境與文化的熏陶加快農民向市民的全方位意識轉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使更多的人體會到特色小鎮比農村在生產、生活、學習等多方面的優越性,從而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觀念得到改變,在凝聚人氣的同時激揚靈氣。(2)注重效果,小鎮必須兼顧各方面的利益,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發展特色鎮,必須注重人口、資源、經濟、生態的協調與均衡,兼顧各方面的利益。(3)堅持正確小鎮文化定位。或以歷史文化模式,或以產業優勢模式,或以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模式,或以幾種資源配置復合模式等等,找到一個準確的特色小鎮發展文化定位,使特色小鎮建設具有明確發展方向,和持續發展的市場競爭力。
(三)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完善我市土地流轉機制,切實保障建設發展所需用地,并解決配套設施用地。對農業、科技、財政、金融相關政策進行整合,實現一籃子解決。制定有關金融扶持政策,采取貼息貸款等方式加大對農文商旅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優化投資環境,改革投融資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促進投資增長。
(四)整合力量做精做強。特色小鎮建設既需要雄厚的資本、高素質的研發團隊和跨界經營的經驗,也需要熟練掌握現代高科技的應用以及有效對接的資本市場。所以建議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進一步整合政府、資本和市場的三方力量,采取措施切實保障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建議特色小鎮內部成立“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小組”,作為統籌建設的重要機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核心投資主體,可以是村鎮股份制企業、可以是當地龍頭企業,還可以是外來投資企業,甚至可以是一個商會協會組織。在政府的引導下,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堅持市場化運作。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切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引進外來的優秀人才,可以采取組團引進和單個引進的方式進行人才集聚;另一方面,以培養本土隊伍為主,鼓勵和扶持農民創新創業。構建青年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扶持機制,領辦當地合作企業和帶領村民集體致富。建議借鑒陜西省禮泉縣煙霞鄉袁家村在領頭人原村支書郭裕祿帶領下脫貧致富的成功例子和臺灣休閑農業和民宿業發展經驗。
(六)強化農文商旅融合發展。特色小鎮能否持續發展,農文商旅融合發展極為重要,一是建議針對第一產業如種植業、林業等產業進行有機結合,加強對第二產業的產品加工和精心設計,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消費產品,使產品具備多樣化、多功能化,更具觀賞價值。切實提升餐飲、住宿、交通、旅游產品等第三產業服務水平,對一二三產業進行有機整合。二是充分挖掘和匯集獨特的鄉村民俗文化,講好民俗故事,充分利用好農田景觀,生態環境、農耕文化等特色農業資源,讓城鄉居民的休閑從單一的觀光向自然常識普及教育、體驗拓展等方向轉變。進一步加強文化、教育、養生、休閑、消費等元素的融入,強化游客的參與性,突出休閑體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