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發展到今天,醫學技術越來越進步,醫學隊伍越來越龐大,可是病人卻越治越多,為什么?主要是因為現在危害人類健康最大的因素是慢病,人就好比一輛汽車,汽車跑一定量的里程必須進4S店做保養,其實人也一樣,需要定期保養,不然就會出毛病。當前,珠三角地區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在當今社會,癌癥、高血壓、內分泌失調等疾病在不知不覺中悄悄襲擊30~50歲年齡的人,加上步入老齡化社會、居民閑暇時間延長收入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越來越多。森林康養將優質的森林資源與現代醫學和中醫藥等傳統醫學有機結合,開展療養、養生、康復、休閑等一系列有益人類身心健康的活動。利用優質的森林資源,開展養生保健、預防疾病,已成為國際社會維護人類健康的新潮流和新趨勢。自19世紀40年代德國創立世界上第一個森林浴基地以來,優良的森林環境對人體健康的維護和促進作用日益受到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優良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在珠三角地區十分短缺,而粵北地區極為豐富,在粵北地區打造森林康養產業,可以作為該地吸引珠三角投資、旅游、運動、養生、養老等方面的最大賣點,對做好當地的精準扶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大有助益。
粵北地區在發展森林康養產業上具有先天優勢:
1.康養資源豐富。一是森林資源豐富。粵北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獨特的森林生態系統,素有“南嶺生物基因庫”和“珠江三角洲生態屏障”之稱,是廣東重要的生態屏障。全省森林面積1.63億畝,森林覆蓋率達58.98%,粵北地區是全省的生態屏障,林業生態優良,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可以促進粵北山區脫貧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發揮林業在精準扶貧攻堅中的作用,大有可為。二是養生資源豐富。粵北地區有豐富的各類地熱溫泉和負氧離子充足的森林,溫泉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不僅對多種疾病均有療效作用,而且有保健、美容、護膚、療養之功效,深受人們喜愛。負氧離子可以改善人體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對過敏性花粉熱、支氣管哮喘、上呼吸道粘膜炎等均能起到緩解或治愈作用。三是綠色健康食品豐富。粵北地區綠色食品品種多,并具有粵北山區濃厚鄉土氣息和獨特的口感風味。在森林中散養的五黑雞、小香豬等有機肉食品綠色健康;林下自然生長的鐵皮石斛、野生靈芝、香菇、蕨菜、粉葛等山野菜清香可口、味道鮮美、野味濃郁、藥食同用、有益健康;還有地方特色的黃酒、米粉、客家豆腐、鄉里臘味等美味土菜,振撼味蕾。因此,有充分利用其優良的生態環境,開發高品味的森林康養產品和飲食的顯著優勢。
2.區位條件優越。粵北地區與廣州接壤,地處珠三角通往中南、長三角及長江以北地區的路上交通主干道,是珠三角地區的后花園。隨著該地區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三鐵三高一航”的交通主網絡已經形成,粵北地區已融入廣州“一小時經濟生活圈”,隨著武深、汕昆等高速公路和丹霞機場的建成,粵北地區將實現“八高四鐵二航”的交通主網絡,屆時交通優勢將更為明顯。已經具備了對接珠三角森林康養需求市場、實現在全省率先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基礎和條件。
3.養生文化濃厚。一方面,粵北地區是歷來客家人南遷的重要據點,在這里形成了濃厚的養生、飲食文化;另一方面,粵北地區禪文化氛圍濃厚,這里有眾多的禪宗寺廟,如被稱為“南宗祖庭”的南華寺,禪宗五大派之一云門宗的發祥地云門大覺禪寺,丹霞山別傳寺,還有東華寺、大鑒寺、月華寺等等。禪宗的一些文化理念對人們養生大量的價值養分。
為此,建議:
1.進行準確定位。旅游業和健康產業在未來發展中是對人類生活和整個經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的兩個產業,而醫療旅游是兩大產業的有機結合產業,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由于森林康養在中國興起不久,規劃與開發相對滯后,需要了解先進國家的開發思路和設計,對森林康養場所進行準確定位 。建議將森林公園總體定位為“文化+運動+養生”模式,在打造過程中必須堅持四大原則:一是堅持生態優先,在經濟發展中要始終保護好生態,打造低碳生活。二是森林康養本質是健康服務業,因此,堅持開發具有醫療保健的產品,在發展康養產業中引入醫療保健設備,配合森林浴、森林運動、負氧離子小道、溫泉養生、養老、慢病康復、青少年自然教育、戶外運動健身等康養項目,真正起到森林保健作用。三是堅持地方特色為主,把具有禪宗文化、民風民俗、森林食品等地方特色融入到森林康養產業中,打造生態與人文相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四是堅持高端打造,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高端打造具有全國示范性、區域影響力的森林康養最佳目的地。
2.明確指導規劃。依托公園森林康養資源優勢,著眼長遠發展,高起點規劃布局,建議參照德、日、韓等國外先進經驗,調研湖南、四川等地,引進知名專家和大專院校參與制定廣東省的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努力打造一流的最佳康養勝地。堅持以“生態康養”為統領,把握“養生”與“文化”兩大主題,以養老、養生、健康醫療與美食、健康運動與旅游6大核心領域為切入點,有機融合有機生態農業、森林美食、康養文化與專業康復訓練、康養地產與康養用品制造業等,努力打造健全的康養產業鏈。
建議將廣東省的康養基地建設劃分為3大功能區來進行打造。(1)養生文化型康養項目。粵北本地的禪宗寺廟較多,人文資源最為集中,適合開展以禪宗文化為主線的游覽型、體驗式、修禪冥想等森林養生旅游活動;(2)生活體驗型康養項目。粵北地區具有眾多的優質特色水果、茶葉、桑蠶種養基地,可以開展生態農業采摘、種養體驗等的娛樂、休閑、探險活動,都屬于參與型森林養生旅游;(3)醫療保健型康養項目。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的原始森林、負氧離子小道、紅豆杉等古樹名木、珍稀觀賞植物,以及各大森林公園的松林、杉木林、闊葉林,都是建立森林浴的最佳場所,宜打造15 km~ 20 km 的體驗型森林養生旅游基地。還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可以進行康復性治療、養老保健項目的開發。
3.狠抓基地建設。目前粵北地區的森林公園養生項目主要是森林浴。隨著養生旅游的推進,森林公園的養生項目勢必會向多元化、高標準發展。因此,建議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創新招商引資,以PPP模式、大眾入股、游客認養等多種方式加大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植被養護,堅持狠抓康養基地建設,狠抓“養生”和“禪宗文化”兩大品牌,積極探索森林公園資源和養生文化特色,實現多元化養生產品開發,延長森林康養產業鏈,打造森林公園獨特的養生品牌,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促進我國生態養生旅游的健康發展 。
4.加大政策支持。加快粵北地區的國家森林公園建設,高端打造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康養產業,對當地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意義重大,建議以政府主導、公園為主、企業參與、市場推動的經營管理機制,在加快康養醫療和康養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進一步落實財稅扶持等優惠政策、強化用地及水電路等要素保障、放寬市場準入,強化發展康養產業的領導責任、部門責任、工作責任,營造有利于加快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政策、體制和社會治安環境,加快推進森林康養產業快速、健康、全面發展。目前,國家林業局已與國家開發銀行初步達成協議,對于有發展前景的森林康養基地、企業和項目,可以共同開發,同時將研究出臺金融支持政策,安排一定額度的優惠低息貸款,提供擔保貸款,協調金融機構簡化貸款程度及采取PPP模式等進行開發建設,在這方面,可以積極爭取獲得支持。
5.創新產業鏈條。一是森林康養產業建議以禪宗文化為主線,通過建立禪宗文化交流學習論壇,邀請禪宗文化學者、高僧等前來進行知識講座,為公眾提供學習分享的平臺,同時也為熱愛禪宗文化的游客提供更深入了解禪宗文化的有效渠道。二是建立名中醫養生講堂,邀請知名中醫到森林康養基地進行養生文化傳播,開設養生文化講堂,推介本地養生藥材、進行免費義診等活動。三是充分利用現有藝術人才資源,組織專家親臨指導,發揮當地文化專業隊伍、社會演藝團體和民間藝人的作用,以禪宗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為演出主題,打造出一臺具有粵北地域特色的高水平的地方文藝實景表演節目。四是加大本地藥食同源產品開發。
6.深入廣泛宣傳。從多角度、多層面對森林康養進行深入廣泛的宣傳,提升森林康養的知名度:(1)開展廣告傳媒,借助電視、廣播、報刊等有影響的大眾媒體刊播廣告。(2)開展公共傳媒,免費提供拍攝外景場地、參加公益活動、為中小學優惠提供科普旅游活動等。(3)參與活動促銷,與知名景區聯合宣傳,聯合促銷,實現旅游資源互為依托,旅游產品優勢互補,經濟利益共享。(4)開展網絡促銷,建立森林康養網頁,積極介紹特色的森林康養養生項目,力爭與各主要網絡索引和熱門網站“建立友情鏈接”。(5)向德國學習,強制性地要求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積極參加森林康養,在自身的微信、微博平臺推介森林康養產業,并盡快將森林康養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