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開展老舊小區微改造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滿足老舊小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舉措。去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提出,在全國15個城市開展老舊小區改造試點,以探索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新模式,為推進全國老舊小區改造,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韶關就位在其中,成為首批開展老舊小區改造的試點城市。老舊小區承載了城市的記憶,其更新改造工作更是受到不少街坊居民的關注。以老舊小區“微改造”為突破口推進城市建設精細化品質化,是對城市建設管理的再豐富。
為此,建議:
一、強化頂層設計分類實施指導。一是盡快制定《韶關市老舊小區微改造實施方案》,明確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工作方向目標和基本框架,建議老舊小區微改造對象為房屋建筑本體共用部位、小區公共部分,改造內容劃分為規定項目(基礎完善類)和自選項目(優先提升類)。二是編制《韶關市老舊小區微改造工作流程指引(試行)》,明確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在前期準備、項目實施、后期管養等階段的工作任務和主體責任,加快改造進度,提升改造質量,建立有利于更新改造的政策機制,循序漸進的對我市老舊小區進行修復、活化、培育,讓其保留生機,讓老城老而不衰,魅力常在。三是建立項目評估機制,征詢居民改造意愿,“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由居民決定,并按評估分值高低安排納入改造計劃。建議從社會反映最迫切的需求項目入手,明確更新微改造項目不同的主攻方向,推進各區微改造示范項目選點,建議在全市范圍內選取5個老舊小區開展微改造規劃設計方案競賽活動,輻射帶動全市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的推進。四是注重多重功能疊加,堅持試點先行、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積累可持續、可推廣、可復制的借鑒經驗,形成不同類型、特色的建設模式和長效機制。
二、老舊小區改造不同建設模式建議。老舊小區微改造要做好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對涉及歷史街 區、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筑的老舊小區,編制改造方案時必須明確按照《韶關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法》等規定,嚴格做好改造范圍內歷史建筑和文脈肌理的保護。建議借鑒廈門老舊小區改造經驗,結合我市各改造小區的實際,推行不同解決方案和模式,促進問題的解決。采取的改造方案可以為:“老舊小區改造+文明社區創建”、“老舊小區改造+主題文化社區創建”、“老舊小區改造+綠色環保社區創建”、“老舊小區改造+社會融資創建”、“老舊小區改造+老工業文化元素”等模式。
三、構建城市社區多元共治機制。首先,不僅要通過微改造工作對街區、社區的菜場、公廁、綠地、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進行補強,還要運用“共同締造”理念,通過系列社區活動、社區事件、社區營造等方式和方法,謀求社區居民社區認同感、社區參與感的提升,充分激發居民群眾熱情,調動社區相關聯單位的積極性,共同參與社區改造,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其次,要完善多部門協調機制。可通過建立包括規劃、文廣、住建、城管等部門在內的聯席會議制度,研究探索社區微改造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協調、組織、監督、指導各參與主體推進改造項目運作。第三,建立第三方矛盾調解機制。針對微改造過程中發生的訴求、矛盾,給予相應的救濟渠道。
四、明確老舊小區改造資金來源。老舊住宅小區微改造所需投入巨大,資金籌措是最關鍵的環節和保障。因此建議:舊住宅小區內的道路、照明、綠地及社區服務、文化體育、安全防范、物業服務用房等配套建筑及設施設備改造建設資金,由政府承擔;開發項目設施不配套等遺留問題由原建設單位投資解決;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信、有線電視等專業經營設施設備改造應當達到分戶計量、分戶控制條件,其建設支出由相關專業經營單位承擔;業主專有部分的設施設備改造支出,由業主承擔。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支撐與引導作用,合理分攤、消化資金壓力。同時,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吸引房地產開發企業和社會資金參與改造整治,立足于小區找資金。探索利用增層、增建商業設施等途徑融資,盡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小區閑置土地或簡陋房屋進行二次開發,在不增加政府投入、不影響總體規劃的情況下,實現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