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在信息化時代下,如何掌握信息技術這一先進的生產工具,打造服務型政府,成為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不容回避的時代課題。新一輪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已經成為引領創新和驅動轉型的先導力量,為政府治理模式創新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地方黨委政府作為重要的創新責任主體,以信息化驅動引領政府現代治理能力提升,既是機遇又是責任。基于對信息時代發展趨勢的清醒判斷,建議韶關市政府主動作為,順應信息時代的要求,為現代治理插上了信息化、大數據的“翅膀”。為此,建議:
一、推動“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改革。早在2016年全省就下發了《關于在全省推廣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的實施方案》,但是幾年來,我市在這塊政府服務改革方面進展緩慢,因此,建議我市在推動一門式改革時期,堅持政府服務改革簡政放權和采集數據均立足于未來政府云服務平臺的構建和大數據社會治理的運用來予以實施。建議制定三步走計劃,第一步是簡政放權,從市民與政府接觸最頻繁的行政服務改起,整合資源、主動放權,創出具有韶關自身特色的“一門式”服務模式。第二步是利用信息技術簡化行政審批流程,第三步就是要利用積累下來的數據,實現政務數據的互聯互通,真正實現一門式政府服務,利用數據為產業轉型、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方便群眾生活等方面進行服務。
二、加強我市信息化的統籌規劃。一是盡快成立韶關市大數據管理服務局,研究并組織實施智慧韶關建設以及大數據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推動大數據的研究和應用工作,協調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在這方面寧夏銀川的經驗值得借鑒。二是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建設韶關市“大數據池、大系統和大機房”等基礎設施,推動大數據的共享、共建和共用,形成大數據資產。三是強化全市的信息化建設審批,在頂層制度建設的基礎上,細化任務分工、明確任務內容,統一建設標準,杜絕隨意開發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四是建立“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監管、用數據創業”的運行機制,提升韶關市經濟管理和社會治理能力,促進產業創新發展,促進大數據資產利用的最大化和大數據資產利潤的最大化。五是實施全市統一的大數據標準體系和考核體系,建設通用的審批系統平臺和統一受理信息系統,實現全市各部門、各區、各街及至各社區信息共享,破除信息孤島,并在全市范圍內統一行政審批規范標準。
三、探索韶關智慧政務建設。建議通過信息化革新,圍繞讓人生活更舒適的各種需求,打出系列改革的組合拳,市民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一是加快通用、共享的電子證照庫建設。實行辦事一套紙質材料提交,任何窗口均可受理所有事項,各部門全程共享的制度。日常審批流程采用電子材料進行流轉、審批、辦結,節省行政資源,方便辦事企業和群眾。二是探索我市大數據“區塊鏈政務應用”,實行全流程規范化、無差別、標準化運作, 打通企業群眾“辦事難”的無形之“門”,改變“窗口受理難”的現象,以實施“一窗式”綜合受理,通過“一扇窗、一張表、一個ID、一張卡”,即可實現24小時“全域通辦”、“零跑腿服務”以及無紙化辦事。三是搭建社會綜合治理云平臺,打通信息孤島,加快部門之間接口建設工作,實現社會綜合治理“一張圖”管理、“一中心”指揮。
四、加大信息化人才培養力度。切實做好人才引進這個增量與現有人才這個存量的合理使用與平衡,加大對現有人才隊伍的專業培訓力度,立足以依靠現有力量為主引進為輔的思維,充分發揮在崗人員的積極性和智慧。以公務員培訓平臺等加強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培訓,為體制內、外全員主動參與,加快實施我市大數據戰略、推動政務數據的互聯互通、智慧政務建設打下基礎。
五、加快政務互聯立法工作。通過立法工作明確政府系列一把手在推進政務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第一責任人的責任、績效評價、獎罰等;通過立法,明確電子與紙質的同等地位、同等法律效律地位。為全面開展大數據戰略、推動政務數據互聯互通提供法律保障。
六、切實加大大數據產業投入。一是設立大數據產業發展基金,制定大數據產業扶植政策,積極吸引、扶植大數據產業鏈相關企業進駐韶關,壯大我市大數據產業。二是依托“華南數谷”省級大數據產業園,建設政企大數據平臺,推動韶關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加強大數據領域的招商引資,帶動一批大數據應用創意企業和大數據終端創新企業,同時將加強對政府大數據資源進行合理適度開放共享,帶動社會公眾開展大數據增值性、公益性開發和創新應用,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