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市堅持大力度做好招商引資工作,促進經濟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目前我市民營經濟已占據全市GDP的半壁江山,其中不少是外來優質民營企業。但目前我市招商工作仍然較為粗放,重招商不重安商穩商,重增量不重存量,“招”得轟轟烈烈,但能“安”“穩”下來的不多,“招”與“安”“穩”脫節的問題突出。
主要表現在:一是項目招商快,但落戶慢,投產率不高。二是只顧引進企業,不管項目落地,引而未進,實際開工率不理想。三是對項目深度研究不夠,部門間配合不協調,相關制度落實不力。四是土地征遷時間長,配套設施建設滯后等,嚴重影響政府公信力。
以上種種讓投資者普遍覺得,招商時政府甜言蜜語,信誓旦旦;招到后,虛與委蛇,虛情假意;待到時機成熟,翻臉不認賬,甚至隨意違約。這種招商前后兩張臉的現象,經過企業口口相傳,嚴重損害了我市營商環境的口碑,對我市招商工作造成之影響極壞。
安商穩商工作不扎實,已成為我市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只顧招商不顧安商穩商,好似熊瞎子掰苞米,掰一個,丟一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更多精力向存量傾斜,既要重視招商,又要重視安商穩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后一手要比前一手抓的更牢更實,必須認識到安商穩商就是最好的招商的道理,做實做細安商穩商工作。如果政府部門不能服務好企業,不能維護市場公平法制,不能提供良好營商環境,我市現有的存量企業就會一傳十,十傳百,做投資環境的負面廣告,導致外地優質企業不愿意入駐我市,甚至已經落戶的企業也可能撤資,以后想招大商、招好商、招優質商更難。
做實安商穩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充分依托我市異地商會安商穩商
異地商會是以鄉情為紐帶的民間組織,凝聚性強、團結力大,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引導民間投資、促進就業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鼓勵、支持和引導異地商會發展壯大,是我們做實安商穩商工作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我們打破我市民營經濟發展瓶頸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市有異地商會17個,在各商會登記的會員企業2000多家,涉及房地產、建筑、建材、裝飾、酒店、餐飲、制造、電子、電器、科技、商貿、物流、運輸、糧油食品、汽車、能源、水電、醫藥、家具、農林業等領域,約占全市民營經濟份額的51%,異地商會會員企業已逐步成為韶關民營經濟的主力軍。由于我市對安商穩商工作重視不足,異地商會作用難發揮,意見建議難反饋,存在問題難解決,沒有市領導掛點聯系機制,沒有政府部門與之對接,只能自說自話、自彈自唱、自憐自哀、自生自滅。他們往往有投資能力,但沒有投資機會,好的投資項目往往被外地企業搶占先機,這就是重招商不重安商穩商的結果。以芙蓉新城為例,目前形成的四大房地產格局,沒有一家是本地企業。真可謂只見新人笑,不理舊人哭。
發揮異地商會的作用,是做好安商穩商工作的重要關鍵。我們要以異地商會為載體,打造招商引資新平臺。一是建立市領導掛點聯系異地商會的工作機制。提升工作規格,在工商聯統籌異地商會的基礎上,參照市領導掛點聯系企業工作機制,完善市領導掛點聯系異地商會的工作機制,建立市政府安商穩商工作領導小組,建議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以分管經濟的副市長為副組長、相關經濟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并指定一個職能部門專門對接異地商會。市政府主要領導每年至少召開一次由異地商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商會代表參加的座談會,至少參加一次由異地商會組織的重大活動,分管副市長定期與異地商會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掌握異地商會會員企業和企業家發展情況和存在問題。專職對接異地商會的職能部門要當好“娘家”,成立聯系異地商會的專門業務科室,安排工作人員駐點商會辦公,真心實意關心企業、關注民營經濟發展,在溝通協調、反映訴求、解決問題、指導發展等方面發揮應有作用。我市各民營企業以異地商會為統領,集中反映企業訴求,以便政府部門及時幫助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協調各種矛盾。通過明確安商穩商政策,落實工作責任,以新理念把握引領安商穩商工作新常態。二是提升異地商會影響力吸引更多企業家加入。提高異地商會代表人士的政治地位。注重發現一批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熱心商會發展,為商會建設做出積極貢獻的異地商會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做好他們在人大代表選舉、政協委員提名過程中的推薦工作,提升異地商會影響力。利用好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和互聯網新媒體,做好異地商會宣傳工作,吸引更多企業家加入。三是引導異地商會在招商引資工作和安商穩商工作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通過他們向同行宣傳和展示我市良好的投資環境,更好地吸引外來投資者在韶落戶,更好地協調解決或向政府相關部門反映企業遇到的各種問題,協助政府部門安商穩商。
二、進一步轉變工作理念
在實際工作中,要進一步樹立“安商穩商比招商更重要”的工作理念。科學、慎重決定招商承諾事項,做到言出必踐,企業落戶后,要盡快兌現承諾,使企業對在韶發展有信心,以安商穩商促進依靠異地商會的人脈資源招商的優勢得到持續積累,形成良好口碑和示范效應,實現良性互動,產生“一鳳來棲、群鳳相隨”的“群飛”效應,推進異地商會招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促進存量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堅持“放水養魚”,而不是“竭澤而漁”,更不是“殺雞取卵”。在法律法規允許之范圍內,任何部門不得以任何不正當理由要求民營企業停工、罰款。有關處罰決定一律經市政府分管領導簽字后報市政府安商穩商工作領導小組備案并書面報告。
三、全面優化營商環境
近年來我市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出臺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若干措施(試行)》,推行49條措施,為我市進一步做好招商引資和促進本地企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但良好的營商環境不是一朝一夕可成型,還需要我們大力建設。
(一)完善硬環境。一是解決征拆問題。要梳理解決征地拆遷的歷史遺留問題,扭轉以項目促拆遷的老觀念,樹立凈地收儲等項目的發展新理念,為招商引資項目發展掃除障礙。二是降低物流成本。我市城際交通發達,但市域交通環境仍有不足,建議加快新老城區路網建設,配套物流分撥中心,方便企業產品流通。三是加快產業園區建設。完善各產業園區基礎配套設施,不僅要做好最基本水通、電通、路通和場地平整的“三通一平”,更要向高標準的“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甚至“十三通一平”看齊,實現市政道路、自來水、電路、電訊、煤氣、網絡、廣播電視、供熱、郵政、排水、排污等暢通及土地平整。
(二)優化軟環境。一是要轉變服務態度。目前有些部門的工作人員,服務于企業“三心”不足,即“不上心、缺信心、沒耐心”,對企業的需求冷漠應對,沒能代表政府很好地發揮服務指導作用。優化營商環境必須用政策方向引導他們,用貼心服務溫暖他們,讓企業家對韶關的發展有信心,對韶關的未來有責任感,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經濟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二是要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盡管我市項目審批已經從原來的270多天壓縮到現在的90多天,目前還在繼續深化行政審批體制改革,通過并聯審批等措施把行政審批時間壓縮到一個月左右,但改革的過程還存在反彈,有些審批項目從市下放到區后,程序不減反增。建議加強“放管服”改革,盡快完善市級“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平臺,推行“一個口子報建,一個門子審批”,完善重大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制度,出臺重點項目建設推進管理辦法,提高行政效率促進招商引資的項目落地。三是提高執行力。簡政放權后不可避免會出現權責不對等的情況,一些職能部門或公職人員害怕擔責,存在該審不愿審、該批不敢批的行為。建議要強化職能部門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建立權責對等的行政審批體制,完善激勵機制,加強干部作風建設,正確運用好“三個區分開來”的原則,對自甘平庸、為官不為、推諉扯皮的行為予以打擊,對敢于擔當、勇于創新、執行力強的單位和個人予以激勵。四是要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在行政審批環節,徹底清理“紅頂中介”,杜絕權力尋租;在招投標市場,嚴厲打擊圍標篡標買標賣標行為,清除行業壟斷,避免惡性競爭,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場秩序。
四、幫助企業解決用工難問題
不少企業在我市落戶后,發現韶關“人才荒”問題非常明顯,主要存在兩難:一是招工難。主要表現在招一般的文員容易,招高級管理、研發人才特別難;招普通工人容易,招技術熟練的操作工人特別難。二是留人難。企業千辛萬苦招來或引進來的人才,大多數不愿意長期留在韶關工作,即使企業給其高于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工資也難以挽留,發達城市的高品質生活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更大,即使待遇更低、生活壓力更大、工作節奏更快,就業者也更愿意在發達地區就業。企業吸納人才及其困難,只能自我培養人才。通過生產實踐和實際工作,努力把普通工人培養成技術工人,把普通文員培養成管理人才,但企業自我培養人才的想法經常是一廂情愿,不少就業者把韶關的企業看做實習基地,等自身技術熟練了、經驗豐富了,就辭職“東南飛”,去珠三角等發達地區謀求新的職業。如此一來,韶關成為人才的培養地和輸出地,從業人員流動性極大,人才隊伍不穩定,不利于本地企業的發展。
為此,政府幫助在韶落戶的企業解決“人才荒”問題,是安商穩商的重要手段。我市近年來高度重視人才戰略,尤其是2017年先后出臺了《2017韶關選拔百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人才公告》和《2017年韶關市引進百名緊缺適用人才公告》,加了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但對于我市大多數民營企業而言,這類人才政策無法發揮直接的幫助作用。一是對人才的定義不同。政策中定義的人才,具備高學歷、高職稱,有科研成果、創新成果,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市目前招商引資來的企業,大多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小而不強的民營企業,其人才定義是只要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都是人才,生產一線熟練的操作人員、管理崗位有經驗的管理人員、研發領域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技術工人等,都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人才。正如經典老電影《地雷戰》里,令敵人膽寒的先進地雷均出自土師傅之手,可見在對于民營企業而言,有工作經驗的一線普通工人是不可忽視的人才力量。為此,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不一定要高學歷、高職稱,關鍵是要能夠創造價值。但現有人才政策的受益者基本上是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人才,民營企業職工隊伍中很難找出符合條件享受優惠政策的人才,故無法享受優惠政策。二是人才政策的優惠措施缺乏吸引力。我市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人才的待遇,主要是每人每年2萬元特殊津貼、申報科研項目優先安排科研經費、定期組織學習考察。可以說,這些優惠政策對民營企業的人才吸引力不大,科研經費和學習考察對他們不切實際,特殊津貼僅僅是提高了待遇,而企業本身也會想方設法給人才提高待遇。引進和留住人才需要完善的配套體系,對大多數人才而言,成家方可立業,解決其配偶就近就業,子女就近入學,家庭就近置業,比任何經濟上的優惠政策更有助于吸引和挽留人才。
為此,一方面要適當調整我市人才政策。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應多走訪用人單位,聆聽來自基層的呼聲。一是針對人才定義不同的問題,建議擴大企業選拔人才的自主性。在原有人才選拔推薦程序的基礎上,進一步照顧民營企業,對我市的重點企業、重點培育項目、納稅大戶等,給他們一定的人才名額,適當降低學歷、職稱、科研成果、社會效益等硬指標的要求,從稅收、經濟效益等角度衡量人才的貢獻,讓企業自主推薦和選拔人才享受市政府的優惠政策。二是調整優惠措施,把對人才簡單的經濟補貼轉為全方位的關懷。從成家立業的角度,全面考慮人才的家庭和生活需求,首先要盡量幫助優秀人才解決兩地分居問題,通過工作調動、就業引導等方式,努力讓夫妻雙方能夠就近就業;其次要幫助解決子女就學難題,在產業園區、企業聚集地周邊建立普惠性幼兒園、全日制中小學等,滿足從業人員子女入學需求;再次要引導人才就近置業,對于裝備制造業領域的優秀人才安家落戶,要予以一定的安家費補貼,或者就近買房置業的優惠政策。
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我市職業技術教育資源密集的優勢,通過校企合作挽留人才。目前,本地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的人才在本地的就業率不足10%,大多數技校畢業生向往經濟發達地區的現象需要我們加以引導和改變。一是進一步引導加強校企合作。促進企業與職業技術學校的交流與溝通,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本地企業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學科專業,并促進學校方面招生與教學并重,及時更新知識結構,培養符合本地需要的從業人員。二是引導畢業生本地就業。企業方提供的實習崗位要讓技校學生了解企業的薪資待遇、用人機制,感受到企業的生產力、文化氛圍、環境魅力,讓技校學生對企業產生信心和感情,學校方面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加大對本地企業的認可度,培養就業意向。建立激勵機制,對于引導學生本地就業成績顯著的學校,政府部門要予以表揚和獎勵。政府部門也可以給校企合作雙發下任務、定指標,要求本地企業贊助培養的技校畢業生留韶就業比例達到一個定值。三是加強與外地優質技術學校合作。通過政府牽頭,促進企業放寬用人眼光,加強與外地優質的職業技術學校合作,重點引導專業對口的學生來韶實習并吸引其就業。
總之,過去只重招商,忽視安商穩商的工作思路必須被淘汰,只有促進我市的存量企業做大做強,才能確保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