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在整治工程中同時也顯現出一些傳統村落保護重視不足、保護不夠的問題。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應重視和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從而收到更大更實的成效。
一、在農村人居綜合整治中加強保護傳統村落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傳統村落是指包含多種多樣的傳統資源,在歷史、文化、科學和經濟層面富有一定價值的村落。從國家、省和我市出臺的實施方案來看,將傳統村落加以保護開發,以延續和放大其價值,是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內容。
從必要性來看,當前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對傳統村落保護存在一定的建設性矛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極大的改善了傳統村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但一些盲目無序的行為卻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如,有的地方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急于搞新村建設,未經過充分論證就推倒重建或“大拆大建”;有的置鄉村特色、地方特色于不顧,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理解為單純的拆舊建新,一味追求高起點、高標準,貪大求洋,按照城市模式大搞村莊建設城市化,造成“千村一面”。截至2017年8月,全市完成實施“兩不具備”貧困村莊搬遷的有135條村4168戶,這其中一些零散的、不成規模的傳統村落建設印記就此消失。還有個別村莊不顧當地財力民力貧乏的實際,機械推動整村推倒重建或搬遷合并,造成這頭村容村貌持續貧窮落后、嗷嗷待哺,那頭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卻難以推進的“兩頭不到岸”局面。
從可行性來看,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與傳統村落保護開發路徑一致,利益共享。從宿遷、梅州等地的經驗探索上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活動與保護傳統村落并不相悖,它們可以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發展好了更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全省推廣的梅州“蕉嶺經驗”,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投入7000多萬元對傳統村落古建筑、古巷道等進行仿古整修,保持傳統村落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景觀環境,保持民族風情和田園風貌農村特色,通過開發鄉村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近1500元。
同時,通過保護傳統村落、減少大拆大建,還可以減少資金壓力,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擬籌集投入300億元,以“撒胡椒面”的方式落實到1400多個行政村中并不富余,如果都采取大拆大建、異地搬遷等方式,無疑將造成巨大的資金壓力和資源浪費。如能綜合我市傳統村落保護資金缺乏、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的實際情況,以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統籌推動,可為我市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利用提供資金支持,為鄉村旅游開發提供基礎升級與氛圍營造。
二、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與傳統村落保護的對策建議
目前,許多傳統村落還比較落后,亟待通過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如何能既改善村民生存環境同時又能保護好傳統村落的建筑格局和風貌,進而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為此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古村落保護宏觀上看應屬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范疇。但在實際工作中歸口不同工作部門,容易產生效率不高、重復投入、資源浪費等問題。建議可從頂層設計入手,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傳統村落保護開發有機結合、通盤考慮,上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高度加強統籌協調。體制上,可研究在由市委農辦統籌全市農村工作的基礎上,將傳統村落保護開發這項工作歸口市委農辦統籌,行政上由住管部門管理,業務上接受市委農辦指導;規劃上,要注重鄉土味道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傳統村落保護、旅游規劃等的銜接;資金上,要進一步整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傳統村落保護、扶貧開發等涉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提高思想認識。今年九月,省委書記胡春華同志來我市調研南雄烏逕鎮新田古村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古村落修復保護,修新如舊、修舊如舊,保持古村傳統風貌”,直接為我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古村落保護指明了方向路徑與操作辦法。我們要抓好胡春華書記來韶調研指示精神以及有關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特別是在縣鎮村一級提高基層干部群眾認識,讓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從思想層面找到人居環境整治與傳統村落保護的結合點,擯棄新農村建設就是破舊立新的片面思想,擯棄農村老舊建筑、傳統文化無用的狹隘觀念,不走大規模拆除老房子,集中規劃建新房子的老路,走修繕如舊、主動保護的活化更新的新路。
(三)科學合理實施。在現有工作基礎上,對傳統村落進行一次系統普查,做好記錄匯總建檔,并進行分類和價值評估,在此基礎上確定村落、建筑的保護等級。同時,結合各地經濟條件地形地貌等,不搞“一刀切”,而是堅持傳統村落保護與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并重進行科學整治,以村內整飭為主,補充基建為輔,在建設中盡可能協調保護村落周邊環境風貌,恢復傳統村落布局精妙合理、村落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存有環境。目前已有仁化大橋鎮長壩村,始興馬市鎮紅梨村以不破壞原有的景觀風貌為前提,因地制宜采取適度、節約、環保的方式,進行各項現代化改造,取得了良好成效。要慎重選擇整村搬遷、大拆大建的方式,通過綜合評估,允許一些生存條件特別惡劣、傳統村落價值不顯、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有序開展。
(四)實現綜合開發。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傳統村落文化越來越彰顯其產業開發價值。建議參照梅州的“蕉嶺模式”,在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保護傳統村落的基礎上,適度開發鄉村休閑旅游,如開展戶外運動、親子旅游、影視基地等,實現傳統村落的“再生”與“活化”,帶動傳統村落品牌和旅游產品的開發,最終形成村容村貌大更新、鄉村旅游大開發、農民收入大增加的農村持續發展新氛圍。具體操作上,建議選取人文豐富、保存較好、且有較大的旅游開發潛力的傳統村落,如南雄烏逕鎮新田村、仁化石塘鎮石塘村,同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傳統村落保護以及鄉村旅游開發的綜合試點,取得成功的經驗,然后在全市加以推廣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