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品牌農產品,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客觀要求,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選擇。
一、基本情況
韶關依托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資源,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目前,韶關已形成以優質稻、蔬菜、竹子、水果、畜禽、優質魚六大產品為主導產業,以茶葉、油茶、中藥材、花卉、蠶桑、黃煙六大產品為特色產業的“6+6”格局。馬壩油粘米、新豐佛手瓜、長壩沙田柚、翁源三華李、張溪香芋、南雄板鴨、仁化白毛茶、始興石斛、 楓灣水蜜桃、仁化貢柑、韶關梅花豬、大布番薯干、北鄉馬蹄、火山無渣粉葛、羅坑紅花蓮藕等一批韶關市區域性知名農產品。
為打響農業品牌,韶關大力培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收到良好效果。今年,韶關新增名牌產品35個,已連續兩年名列全省第一。目前,我市有效期內的省名牌產品(農業類)數量已增至111個,走在全省前列。與此同時,韶關通過“三品”認證的農業生產企業(單位)291家、產品645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13個。仁化縣成功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翁源縣成功創建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新型經營主體是農業發展的生力軍,數據顯示,韶關全市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128家,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178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315家。
二、存在的問題
一、品牌創建推進力度不夠。各級農業部門在品牌建設上的指導、引導、推進的力度不夠,缺少這方面的人才、能力和經驗。韶關市農業局
二、品牌意識不強。一是部分生產企業(各類協會、合作社、經紀人、種植大戶等)在品牌培育方面,缺乏長遠規劃,認為商標通過了注冊,就成了“品牌”農產品,追求高產量,忽視品質提升,不愿參加各種形式的宣傳推介活動。有的即使參加了相關的評比活動,獲了獎、成了名,卻將其束之高閣,未能借獎壯牌、借牌搶市;二是很多企業不重視“三品一標”認證,不注重品牌的創建,同類產品的企業之間缺乏聯合做大做強、共享、共贏的意識。三是部分特色農產品公共品牌尚未建立。同產地特色農產品在區域內具有類同和替代性,一品多牌,無序競爭,必然削弱同一產地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美譽度和競爭力。不少企業只注重商標和品牌的申報,在經營品牌和創新營銷等方面做得不夠,形不成區域品牌合力。
三、品牌多、名牌少;品牌小、亂、弱。全市農產品省名牌產品品牌數量達111個,大部分農產品仍以出售原料和無名無牌的初級產品為主,與二、三產業融合不夠,產品附加值含量偏低。農產品品牌小,主要表現在產量小、價值低、知名度小,市場份額少。品牌亂,主要表現在同一產品,各叫各的名、各創各的牌,雜亂無章。品牌弱就是競爭力差,缺少像陽澄湖大閘蟹等叫得響的區域大品牌。
四、品牌農產品“走出去”能力不強。據調查,大部分品牌農產品受產量、成本、品質、物流等因素影響,銷售渠道以批發零售為主,打入大型酒店、商超的不多。市場競爭力不突出,與普通產品混搭經營,價格相差不大,品牌農產品優質優價無法體現。相當部分品牌農產品側重禮品銷售,僅靠節假日帶動,市場大都限于市內,沒能走出去。品牌的知名度要靠產品的產量和銷售規模來體現,沒有相應的產量和銷售規模,產品就不會有足夠的品牌認知群體,就不可能成為名牌,再好的商標也不會產生大的作用。
三、意見建議
一、加強規劃引導,加大品牌推進力度
創農業品牌與創工業品牌一樣,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協調、組織和領導。尤其要發揮好政府各部門的職能作用,為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營造寬松環境。一要強化頂層設計。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集中力量培育壯大一批品質優良、競爭力強、市場美譽度高的農產品知名品牌和區域公共品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向中高端發展。要著力打造現有一定基礎的品牌做大做強,要整合同類產品,共同使用一個品牌做大做強做優,要儲備一些有潛力的產品,高起點的設計,高起點培育,形成特色品牌。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名優農產品品牌儲備庫,農業、商務、工商、質監等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協作,圍繞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搞好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名牌產品、馳名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儲備庫,加快扶持培育。進一步加大對農產品品牌建設的資金和信貸扶持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為農產品品牌建設提供有效資金保障。積極爭取品牌建設獎勵政策,對獲得認定的“創牌立信”企業、“三品一標”農產品和名牌農產品給予特別獎勵和補助。研究、擴大、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將農業設施等農業生產要素納入,為品牌農業戰略的實施當好后盾。三要加大行政推進力度。政府要成立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機構,加強組織領導,制訂實施方案,把農業品牌建設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工作指標,落實工作責任,強化工作的推進力度。四要進一步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引進機制,著力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實力,全面筑牢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品牌產品的基礎,將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發展品牌的重要承擔主體。
二、積極培育品牌,著力提升品牌質量和內涵
一要高標準打造“三品一標”生產基地?;亟ㄔO是品牌的基礎,我市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具備發展農業“三品一標”(“三品”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一標”即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基礎。大力發展農業“三品一標”產業,有利于培育精品名牌,提高市場競爭力,二要培育發展各類農產品品牌。積極挖掘區域資源,塑造地方優勢產業主導產品,引導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打造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形成建設一個基地、帶動一個優勢產業、培育一系列品牌產品的格局。鼓勵、引導、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依托優勢產業特色產品,申請注冊商標,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廣東省著名商標、廣東省名牌產品,打造多元豐富的品牌體系。建立農產品品牌評價、推介機制,定期向社會推介一批影響大、效益好、輻射帶動強的“韶關農產品品牌”。三要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鼓勵通過“公用品牌+行業協會+農戶”“公用品牌+企業+農戶”等形式,發展“母子”品牌,積極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四要加大農產品品牌保護力度。對品牌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進行全方位管控,組織開展巡查工作并建立檢查記錄檔案,適時開展重點專項檢查,確保產品質量合格,維護品牌公信力。加強農產品品牌信用分類管理,完善信用“黑名單”制度,以農產品質量“創牌立信”活動為抓手,督促農產品品牌創建主體強化自律意識,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自覺維護品牌形象。加強品牌保護和品牌監管,對認定的品牌產品實行動態監管,建立準入和退出機制。五要建設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三、加強營銷管理,以市場為導向經營品牌
品質再優如果沒有恰當的品牌傳播也很難實現應有的市場價值。要遵循市場規律,創新營銷方式,加強品牌宣傳,不斷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要加強品牌營銷。一方面,按照“名品”形成“名市”、“名市”催生“名品”的思路,加大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力度,重視現代物流新業態,配套運用現代配送體系、電子商務等方式,開展網上展示和網上洽談,增強信息溝通,搞好產需對接;另一方面,把優勢品牌宣傳列入政府性或公益宣傳內容,利用廣電、報刊、網絡等媒體,加強對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的宣傳引導,提高廣大生產經營者的商標意識、品牌意識以及廣大市民的品牌消費意識;采取財政補貼形式,扶持企業辦節辦會、參展參會,建立營銷隊伍,強化對產品的包裝推介,以品牌的有效運作不斷提升品牌價值。二要大力營造品牌文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關注農產品營養與文化內涵。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要深度挖掘利用好當地歷史、文化、旅游等資源,注入地方文化,豐富品牌內涵,打造文化農產品,形成獨特的市場競爭優勢。三要進一步拓寬服務領域,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頭能力,涉農部門要指導合作社真正承載組織功能,把勢單力簿農民組織起來,參與到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有效降低分散農戶品牌參與市場競爭風險和成本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