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對少數民族村寨建設極為重視,早在2012年國家民委印發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的通知》,就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扶持對象、發展目標等宏觀層面做出了規劃,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有重要意義。就我市少數民族的情況來看,現存有瑤族、畬族等43個少數民族,其中以瑤族、畬族、苗族數量較多,少數民族人口約5.5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7%。全市轄一個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一個民族鄉——始興縣深渡水瑤族鄉。始興、武江、曲江、仁化、樂昌、南雄、翁源等縣(市區)是少數民族人口較多地區,全市散居少數民族人口3.1萬人,占全市少數民族中人口的56.4%。
雖然我市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縣市政府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具體舉措主要包括支持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和發展,開設傳統工藝課程,舉辦大型民族特色活動等。通過努力少數民族村寨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少數民族村寨文化傳承與保護不足
在建設特色村寨過程中,村民對特色村寨建設缺乏熱情,大量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少數民族村寨也出現空心化的問題。由于缺少青年人的參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存在問題,這些因素是致使少數民族村寨日漸衰落的內因。
二、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挖掘整合力度有待加強
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為建設特色村寨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一些少數民族文化并非顯而易見,需要人們挖掘、整理。就目前情況來看這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強,表現在呈現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風俗習慣等較為單一。在移民搬遷過程中新村寨建設規劃、保護和傳承不足。如:我市必背瑤寨建筑物雖然突出運用了少數民族圖騰等民族特色的元素,但在保留少數民族其他風情特色方面仍顯不足,村寨風貌特色民居未能充分顯現。
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政府部門之間缺乏良性的聯動機制
我市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生態環境優越,具備豐富的旅游資源,但這些地方大多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衛生設施、文化體育設施等配套設施較少,缺乏特色鮮明的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同時政府各部門在建設特色村寨建設方面缺乏良性聯動,未能科學規劃,統籌兼顧。
四、推廣宣傳力度不強,外界對我市少數民族村寨關注度較低
相比貴州省,我市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推廣宣傳和支持力度不夠。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以苗族、布依族、侗族為主,政府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進行宣傳,提高特色村寨的知名度。我市少數民族村寨也有自己獨有的傳統生活方式和自然風光,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推廣和宣傳,養在深閨無人識,游客寥寥。
為此,建議:
一、大力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業,激發村民參與特色村寨建設的內在動力
一是加快建設道路、民居接待點、旅游娛樂場站、餐飲購物等設施,在醫藥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形成動態長效的機制。二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創造性的開發一些體育娛樂項目,重點發掘體驗性的旅游項目。三是讓村民們參與村寨建設和旅游規劃、旅游項目設計、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利益分配、教育培訓和環境管理等旅游發展的全過程,引導他們利用本民族本地區特色文化、綠色產品獲取經濟收益,使他們在村寨建設中有獲得感,從而激發村民參與特色村寨建設的內在動力。
二、科學規劃、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建筑和歷史古跡
為將散居少數民族搬遷到較為交通便利的地方集中安置,在重新選址和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盡量離原來居住地較近的地方選址,一方面這些地方生態環境優越,風景秀麗,同時原有的居住地承載了本民族的文化,離得太遠原有的民族特色的元素難以得到有效支撐。第二,少數民族村寨適宜發展以旅游產業、生態農業為主的特色產業,而少數民族村寨建筑的外觀和內飾是最為直觀的旅游元素。所以在建設特色村寨過程中應當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建設新的少數民族村寨。
三、積極挖掘、整理、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和風俗習慣
我市一些地方在整理和保護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例如南雄市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整理和發掘了姓氏文化,以姓氏為線索找尋同宗同族的形成、發展和演變,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豐富了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增強了民族凝聚力。當地畬族也可以圍繞姓氏找尋自己的歷史,挖掘、收集同宗同族的歷史名人,整理名人名言名家故事,以文化建設帶動村寨發展。完善相關機構,積極收集、整理和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提升村寨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在符合相關條件的情況下申請歷史文化名村。我市乳源有著最古老和最具特色的瑤寨,村寨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比較集中和豐富,也可以在歷史文化名村等方面下功夫。
四、加大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宣傳力度
我市少數民族村寨總體而言較少被外界了解熟知,在精心打造少數民族村寨的同時,建議由政府牽頭,組團或單獨對外宣傳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借助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建議通過組織大型活動,興建展示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傳統工藝的博物館,積極運用集體商標和地理商標提升地方特色商品和特色旅游服務項目的市場知名度等,使少數民族村寨美名遠揚,實現少數民族村寨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