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舊城區沿街建筑立面現存問題
(一)沿街建筑的新舊和質量不同。目前在我市的沿街建筑的建設年代跨越較長,大量建筑陳舊破損,形式風格各異,造型手法不同,難以統一,建筑立面雜亂無章,至于說文化特色設計和夜景燈光的打造,更是缺失。以前不久完工的解放路斷面改造提升工程為例,殘破的沿街建筑與新修的道路形成強烈的反差,直接拉低了韶關城市形象。該段道路為我市的主干道,更是進入經濟商圈、政治中心必經之路,起點位于和平路與西堤南路交口往北33米,往南沿西堤南路過復興路口至解放路,沿解放路往東南方向至至曲江橋橋底,全長約997米,路段上共有臨街建筑29棟,7間酒店,2座大型商業體,1所小學和1所中學,1面圍墻,臨街商鋪門店236間,324處卷閘門。沿街兩側既有建筑既包含近10年的建筑,也包含上世紀80年代左右的建筑,解放路的建筑新舊、高低、風格、色彩各不相同,給人總體印象破舊,再加上沿街底層商業的自由發展,自行加建玻璃房,以及風度名城商圈的出現,使得解放路大街的整體形象更顯凌亂。
(二)商業門店的廣告和店招不整。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致使建筑物上掛滿了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廣告。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街道的廣告形式也是五花八門。按照與建筑立面關系以及存在形態,可將廣告分為店招式、燈箱式、霓虹燈、 LED顯示屏、巨幅廣告、飄帶廣告、櫥窗廣告、屋頂廣告等多種形式。廣告采用的材料也不盡相同。由于年久風化等原因,造成一些品質低下的廣告位提前破損、變色甚至脫落,使得整條街道的沿街景觀效果顯得破敗不堪。雖然目前在西堤北路、西堤中路和解放路部分店招已經進行了統一更新,但更新后的店招還是存在顏色、規格、字體、材料等細節沒有統一,看起來缺乏整體感。廣告松散無序存在,有意無意間破壞了原有的沿街建筑立面形象,更影響著城市街道的空間印象。
(三)建筑細部的處理和使用不當。沿街建筑立面中缺少外觀上的統一考慮設計,每一幢沿街建筑立面中的窗戶、遮陽設施、陽臺、雨蓬、女兒墻、各種欄桿欄板、空調掛機等細部都是形成沿街建筑立面形象的重要元素。建筑細部缺乏考慮,致使窗臺、窗框等不能與建筑協調,空調機位凌亂、遮陽設施不能融于建筑,遮陽,防盜網隨意設置,門窗私改嚴重,材料,顏色,樣式更是混亂,使得整個建筑立面顯得無序散亂、缺乏邏輯,嚴重影響觀感。
二、對策建議
城市就像一個生命體,景觀面貌是城市的“形”,功能內涵是城市的“神”。形神兼備、秀外慧中的城市,才是有品位的城市,才是“讓人來了還想再來”的城市,“新裝”才有新機遇。為此,建議:
(一)出臺沿街建筑立面改造方案。立面改造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建筑、街道刷新“顏值”。但是,立面改造絕不應該理解為表面的“粉飾作業”、“面子工程”。它是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大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因此,建議將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列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出臺沿街建筑立面改造方案,分步驟地推進老舊城區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工作,建議用3到5年時間將我市老舊城區沿街建筑立面進行改造,促進全市立面景觀再上新臺階,讓城市風貌更具城市品位。針對立面改造工作,成立相關督促小組,制定相應獎懲措施,做到高質量、不拖延。另一方面,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工程關注度高,又涉及到廣泛民眾利益,改造的建筑立面效果、藝術美感等方面,會有人得出不同評價。因此,在設計、論證、施工階段,尤其是項目基本完工后,必須邀請光電、景觀、藝術等領域專家和民眾代表開展意見征集和點評,形成一個固定的、行之有效的意見征集和點評機制,杜絕類似解放路斷面提升工程和人行天橋建設設計中的各項考慮不足。
(二)確定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范圍。堅持有序推進,有機更新的原則對我市老城區沿街建筑立面進行改造。建議在有限的資金下,需要優先考慮重要的道路路段,更大程度上改變城市的形象。目前,在我市最為繁華的地方莫過于小島片區,而小島片區新舊反差最大的可以說是解放路和百年東街地段。如:解放路作為貫穿商業中心的主要干道,是連接東河和西河的重要通道,是韶關市市容市貌展示地帶,因此在整治階段宜將其定位為重要干道,從建筑造型、材料、商業繁榮、地方特色等方面上予以優先和重點考慮,可以將之打造成樣板路段。而與之相連的熏風路、西堤中路、西堤北路、園前路和環園路可以定為次要路段。對于城市的次要道路,選擇可視角度好或者重要路口的建筑作為節點,進行重點改造,其它建筑可以用整潔、美觀、協調的常用改造手法即可。
(三)明確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內容和改造方式。建筑立面改造必須包含墻面清洗,粉飾裝修,門窗翻新,屋頂美化,拆除違規雨棚及防護欄作業,管線規整,以及空調、店招、廣告序化等工作。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街道的具體情況進行夜景燈光美化,豐富立面造型,統一建筑色調,注重地方特色,是否加建樓層等內容。改造上可采取更換墻體飾面材料、完全更換建筑立面,外包立面和燈光裝飾等多種方式進行。
(四)重點規劃設計建筑立面的風格。一是注重不同街道的風格設計。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必須樹立精品意識,必須杜絕缺少設計感,居家味、城鎮味十足,與時代風貌和城市精神還有差距的立面改造。建議聘請專門的設計院為我市改造的街道樓面度身打造不同的風格定位,并以對比性建筑立面色彩為主基調,對建筑立面、空調隔欄、門窗、雨篷等進行元素植入,使沿街風格分組團成立,建筑景觀更加豐富多彩。二是建議將沿江街道建筑的燈景改造納入建筑立面改造內容,韶關伴水而生息、以水運而興城,所以必須突出水的理念。無論是在建筑立面改造的總體規劃,還是在具體設計階段,建議通過燈光對水元素進行強調表現,以燈光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闡述韶城的水文化,把水文章做足、做深、做細。三是在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中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 盡最大可能留下城市文脈、城市記憶的烙印,致力于改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建筑面貌,形成韶關獨立于其他地市的特色文化街道和特色城市。比如:東堤中路、東堤北路的百年東街周邊,其原來的建筑風格較多是南洋騎樓風,在立面整治時就應與之呼應靠攏,反之則會顯得突兀,也會失去城市特有的建筑語言。
(五)多渠道解決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資金。首先加強與財政等職能部門和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的溝通協調,擬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 在城市更新項目中享受棚戶區改造的優惠貸款政策。其次,在改造費用分擔上,爭取政府、社會、個人合力共贏,合理分擔沿街建筑立面更新成本,對需要申請使用房屋維修資金的,開辟綠色通道,簡化工作程序,優先保障資金到位。此外,還可會同相關市場金融機構探索研究成立韶關城市更新基金,撬動和引入低成本社會資金參與沿街建筑立面改造更新。
(六)建立沿街建筑立面建設報審制度。建議建立沿街建筑立面建設報審制度,明確規定政府相關部門的職能職責,加強對韶關市城鎮沿街建筑立面建設尤其是新建建筑立面的管控,以求形成協調統一的城市風格,減少二次建設浪費。
城市形象的提升與我們每個市民息息相關,相信隨著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完成,一定能極大地提升我市城市品位、豐富城市內涵;通過城市形象改造,也一定能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