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韶關與珠三角在產業共建的機制方面存在著先天缺陷。產業共建雙方的利益共享機制不足,從而造成行政多于經濟、低端輸出多于水平分工、“共競”大于“共建”等問題。另一方面,企業的生產網絡、服務網絡、制度網絡、社會網絡等“嵌入性”因素成產業轉移首要障礙。
二是多數園區產業定位不清、發展質量不高、配套環節缺失。由于我市自身產業的特點,造成上下游關聯企業少,配套制造企業少,全市生產性服務業數量僅1332家,這個數字還比不上東莞一個經濟發達鎮的總量。園區定位不清導致產業結構趨同、產業關聯度低,甚至出現布局零亂、無序競爭等問題。
三是產業園區建設水平離產業共建要求差距較遠。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園區建設成本高,難以實現資金良性滾動發展。園區土地儲備不足,不同層度的存在“項目等地”狀況,征地拆遷進展緩慢,部分已簽約項目難以落地。
四是招商引資數量少、質量低。截至2016年12月,莞韶產業園(不含仁化、新豐集聚區)共有規上企業99家,其中市外轉入僅33家(占莞韶全部規上33.33%),產值95.89億元,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21.78億元,稅收4.14億元。項目儲備不夠,引進大項目嚴重偏少,截至
五是營商環境建設存在短板。1.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滯后。我市投資項目審批周期為92天,中山、東莞為55和60天內。2.融資環境欠佳。風投、創投等新型金融機構發展相對滯后,科技、產業和金融的相互融合不足,財政投融資引導資金作用未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尚未有效地盤活、融通。3.企業經營成本較高。
為此,建議:
(一)充分發揮政府在推動園區產業共建中的作用
一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實現產業轉移的發動者和接受者的互利共贏。二是移植珠三角地區更加先進的發展理念和管理方式,實施共建產業園區遷出地與遷入地同政策、同制度、同服務、同管理的綜合制度安排,形成政策優勢,打消企業顧慮。三是實施完善的企業“嵌入”策略:1.建議通過“干中學”、 互派掛職干部、培養優秀管理隊伍,提升管理服務水平。2.培育用心謀事、真心干事、耐心處事、誠信做事的基層作風,盡快建立一支讓企業信任的政府服務隊伍。3.大規模、高標準地改善和提高基礎設施。四是倒逼政府機構進一步轉變職能,形成為企業服務的制度化環境。
(二)科學構建韶關與珠三角地區產業共建基本框架
一是找準特色優勢形成明確的產業定位。圍繞珠三角主導產業的發展需求,立足韶關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跳出粵北視野來謀劃韶關產業發展,形成明確的產業發展定位。確立“一特一新N重點”產業發展思路。“一特”即裝備制造業,“一新”即大數據產業, “N重點”即若干個產業集群。
二是利用發展梯度差開啟產業鏈分工模式。韶關與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處于不同階段,梯度差明顯,資源和產業各具優勢,經濟互補性強。因此,如何把握產業鏈分離和布局規律,圍繞同類產業的產業鏈致力于為珠三角地區核心產品提供相應的關鍵零配件,打造成為珠三角現代產業配套基地,可以成為韶關與珠三角地區產業共建的一個方向。
三是著力打造環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高地。1.建設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建議以華南先進裝備產業園、廣韶產業融合發展區、莞韶園建設成為韶關與珠三角協同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核心載體,集中整合優質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重點研究珠三角地區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智能制造、汽車制造等產業,結合韶關優勢,明確主攻方向及招商路線,實現“建鏈、補鏈、強鏈”,強勢切入珠三角先進制造業區域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
2.建設新興支柱產業繁榮區。抓住省批準“華南數谷”為省級大數據產業園的契機,努力將韶關大數據產業園發展成為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加快空港國際物流園、東環線商貿物流產業帶、粵北國際物流中心、韶關港、龍歸物流園等物流平臺建設,努力打造粵湘贛商貿物流基地;支持發展現代中藥、生物醫藥項目建設,著力打造新型中藥研發生產基地;以特色農業為總抓手,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循環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進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3.建設粵湘贛省際現代服務業中心。加強交通運輸對接,高標準建設園區綜合服務中心,推進生產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金融、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會展等集聚發展。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節能環保、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外包、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售后服務、品牌建設等現代服務業。
四是借力珠三角地區優質資源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應抓住與珠三角產業共建的機會,尋找到合作的技術、人才甚至企業和項目,與其聯動發展,進一步促進技術創新,強化品牌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進而增強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在產業共建中建議善用珠三角地區教育科研機構等創新資源,推動我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三)建立區域互動合作機制構建產業轉移承接平臺
一是建立合作發展機制。創新對接平臺,建立年度聯席會議制度及聯絡辦事機構,定期舉行產業協調對接會議,共同研究解決合作中的重大事項。引導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力量,建立各類跨區域合作組織,為珠三角企業進行產業轉移和投資提供咨詢和幫助。二是建立跨區域產業協調機制。明確產業定位、項目對接、資金扶持、人才支援、生態補償等,做到精準到位。三是加強對現有產業園區的資源整合。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創新園區發展模式,推進“一區多園”、“區中園”、“園中園”等發展戰略,積極培育特色工業園區。四是建立產業共建信息平臺。
(四)確立重點進行系統性招商引資。一是以“核心大企業”為重點進行招商。建議我市盡快出臺核心大企業帶動轉移優惠政策,給予轉移到我市的核心大企業與其產業鏈條上的配套企業園區用地、配套建設、稅收優惠、制度扶持等多項優惠政策,吸引核心大企業到我市安家落戶。二是以“組團式遷入”為重點進行招商。比整體搬遷更容易操作的是“組團式遷入”,它更適合目前的我市的產業轉移形勢。但是,企業很難自發地進行組團式外遷,這就需要政府、園區管委會、行業協會等的努力,幫助這些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實現組團式遷入,在我市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三是以“產業鏈轉移”為重點進行招商。建議我們的園區根據其地方經濟發展規劃和園區規劃,在引入產業方面,挑選主導型產業,引導其產業鏈、產業集群整體搬遷,形成不同類型的園區,如:建立醫藥園區、裝備制造區、服裝園區等。四是以“鄉賢回歸”為重點進行招商。
(五)提升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和水平。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在改善承接產業轉移環境方面,政府要善于“強基礎、練內功、搭平臺、促發展”,既要保障完善的基礎設施環境,又要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營造親商的環境和氛圍。
(六)建立完善的投融資服務環境。建議吸引珠三角地區信托公司、擔保公司、私募基金以及風投、創投等新型金融機構入駐韶關,建立完善的金融產業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上市融資,鼓勵市級金融擔保機構和融資租賃機構幫助入駐企業進行銀行貸款擔保、租賃等服務。借鑒廣州、佛山、東莞設立融資租賃專項資金的做法,積極開展融資租賃貼息補助、風險補償、業務獎勵等業務。
(七)招才引智組織產業共建人才隊伍。出臺全市招才引智激勵政策,要綜合運用政策扶持、資金獎勵、項目配套、土地、物業支持和市場推廣等手段,大膽招才引智。要結合韶關產業發展實際,大力引進裝備制造、醫療制藥、大數據、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所需的領軍人才、科研團隊和技術骨干,以及有針對性引進產業所需的科研團隊、專家和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