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民進曲江支部 陳紅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的加快,經濟迅速發展,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居住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生態文明一詞所代表的,是新世紀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度思考,對人類棲息地的未來走向,做出了終極結論,那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我是伴隨著韶關這座粵北要塞成長的一代人,見證了韶關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風風雨雨,我認為——這三十年來的韶城建設,沒有重視把粵北文化融入其中,相反,這三十多年來的發展,只是讓韶關原有的人文歷史,風物景貌,面目越來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風格(誰會喜歡一個盜版城市呢?!)。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多,我個人的反思是——韶關建設缺少文化與藝術的參與。一個沒有文化內核支持,沒有藝術包裝的城市,給人的感覺就是功利,或者委婉一點講叫務實。
那么,如今的韶關市應當如何走出城市建設文化困惑,在不斷棄舊迎新的建設中保存韶關的歷史文化,重現韶關文化風采,建設有粵北獨特文化品味的生態文明城市呢,我個人提出幾點思考。
一、給韶關城市一個文化基調
任何一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相類似的矛盾和問題,這里不作論述。城市的發展與其工業化發展水平相關聯的,理想的城市模式應當是有什么樣的經濟發展水平,就會呈現什么樣城市建設模式,這只是理想模式而已。事實是,任何一個城市發展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樣那樣的“城市病”,甚至是“頑疾”,發展中國家尤甚。比如說:人口增長超過城市自然和生活環境隨載能力,導致城市基礎設施擁擠,環境質量下降和自然支持系統退化。過度的城市開發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貧富分化,道德滑坡,犯罪率高……等等,而此文中集中討論的問題是:韶城如何擺脫盲目建設,布局失衡的局面!
韶關是一座古城,三江六岸,風景優美,人所共知。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為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韶關城市建設與建筑日新月異,但從結果來看,就能知道很多建設帶有盲目性,沒有長遠的規劃,沒有良好的設計,更沒有藝術雕琢。有的所謂建筑物,雜亂無章佇立在極不恰當的位置,不但沒有起到美的作用,還把原有的好景觀破壞了。因為沒有長遠規劃,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嶄新的高樓大廈立起后,而它們身邊的破舊低矮的破屋爛樓仍在灰頭土臉地擺在那。韶關作為古城原有的一些古建筑和文化遺址,除風采樓外,一一蹤跡難覓。
大量“城市病”給我們以啟示:城市發展的步伐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城市發展如果只在地域范圍、人口規模、建筑規模、增長速度等量的概念上做文章,不注重質的提升和內涵式的發展,必將難以為繼。而質的提升與內涵式的發展其核心理念是城市建設必須與民族文化元素,特別是藝術審美觀的有機結合。
韶關作為粵北的邊塞千年古城,有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色彩,文化的體現首先是取知于歷史,近年來對韶關歷史的研究,特別是唐朝名相張九齡的研究和六祖南華禪寺的開發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這些文化研究成果應當加以有效地利用,讓韶城在歷史文化光彩重現,使之不但具有文化價值,同樣具有經濟價值,那么如何具體操作呢?
我認為應當給韶關城市定一個文化基調。要搞清楚我們立足于一個什么特色的文化主旋律,然后,其它的建設圍繞這個中心來設計,這樣整個城市慢慢會有一個比較完整有質量內涵的藝術呈現。因為基調是一個城市維繼的核心理念,也就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它應該是準確的,獨特的,恒久的,可持繼發展的一種理念。這個基調的定奪需要知識分子的參與和建議,更需要決策者有的戰略家眼光。
文化基調一旦確定,理念一旦形成,事無巨細,皆可安心靜氣去實施。我個人想給韶關定的文化基調是“禪之都”。以禪的審美的眼光,把韶城建設成為樸素典雅,充滿靈氣之地。當然,這比較抽象,具體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就拿三江六岸來說,依水而建的城市,應當注意到水的利用,水,有一種流動的靈氣韻律,故城市建筑是否以此為底蘊,讓建筑的靈秀之美與江水的婉約之美和諧起來,這樣,整個城市看起來就會有一種流動的能量,顯得更有活力和生機。
在我看來,當今中國大部份城市(特別是中小城市)迫不及待地建高樓掛霓虹燈,連霓虹燈的確款式都彼此抄襲,很是浮躁潦草,且惡俗。如韶關這種城市,完全不適宜變成如美國拉斯維加斯那種霓虹鋪天蓋地的大都會,環境資源不允許,城市居民也不會贊成。而韶關建設若能用安祥平靜地心態,按自己的旋律與節奏行事,成為最適宜人們的棲息之所,那是將是韶關的榮光。這里,我特別強調的是,城市規劃與發展一定要與其經濟發展步伐方向和節奏協調一政,經濟與文化之間必須有一個良性的互動。我個人極反對透支財力打造繁華,追求政績的政府行力。
二、舊貌的精華與新顏的糟粕
對新舊的態度,老年人喜舊怕新,而青年人喜新貶舊,那作為城市建設的主流中年人對新顏舊貌舊該有怎樣的態度?——當然我的態度是揚棄,舊貌中有不少精華可揚,新顏中有不少糟粕須棄。
在城市建筑建設方面,古代中國以其卓越的智慧與審美水平為世界和人類留下一筆巨額歷史財富。但如今,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在人們追求財富過程中,在以向西方文明學習的借口下,這筆歷史財富在迅速縮水。我們不再從本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吸取營養,而是簡單盲目地抄襲西方的一切仿歐美的版本的惡俗建筑大行其道,隨處可見,這使得中國各大城市更快地走上“千城一面”之路。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位置,氣候特征,生產方式,生活習性決定了每個地方不同的民風特色,自然,也有不同的審美品味和習慣。我認為,審美品味,是人們在長期日常生活中沉淀提取的文明素質,它與文化素質不同,審美素質使得人類精神得以升華。作為粵北的古城韶關,也有著自己文化特色和審美習慣,現在很多學者都在為挖掘和發展不遺余力地工作著。城市的決策者絕不能乎視這一點。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民族的,根的文化,才是心靈的歸宿,在經濟騰飛后,在追求和保護本民族文化方面的力度必將是巨大的,甚至是不惜代價的。因此,若要子孫后代少付代價,那么今天我們這代人就得多做貢獻。
在我看來,一個城市最能打動人心的就是建筑藝術。很多城市在舊城區改造和新城區建造過程中,運作的只是權力和金錢,沒有藝術,沒有本民族的藝術風格,沒有文化的“揚棄”。我曾在河南某小城市呆過,城區的建筑全是四五層樓左右的普通住宅區,但住宅區側建一個歐式風格的寬闊的,有很多高大雕花石柱大廣場,因為當地缺水,偌大的廣場連個水池也沒有。當地風沙很大,冷時候又多,廣場常常門可羅雀。這種勞民傷財的建筑浪費是很令人痛心的,從藝術角度講,這樣的偽歐式建筑毫無藝術氣息,也不合乎中國人的審美;從政治的角度講,這樣的建筑也是很失民心的。
一個城市的文化絕不是在金錢與權力運作下,一蹴而就的。城市的文化是歷史的漫長沉淀,是歲月的沖積平原,破壞它,可能只需一朝一夕,但要建立它,得幾代人,十幾代人的努力。因此,城市舊貌中的文化沉積一定一定要加以重視,謹慎對待,能保留的盡量保留,能修復的盡可能修復,實在需要拆除的,經研究討論后,請把相關資料樣品收集齊全后,才實施,最起碼,這些拆除的,不能復原的歷史可以讓后人將來在博物館在檔案圖冊中見到。
我明白地說過,我不喜歡現在的韶城建筑。最近《韶關日報》創衛專版里,有關于韶關三十年新顏舊貌變遷的相片刊登,我更喜歡原先那個韶城,今天的韶城,偌大的城市,一眼望去,其核心就是鋼筋水泥的叢林。且不說韶城,就是曲江馬壩又何償不是。有著十多年樹齡的紫荊樹林被林立的鋼筋水泥擠得無錐之地。今天砍幾十棵樹建幢大樓,明天砍十幾棵修個停車場。綠樹成蔭的地方成了水泥叢林,難道就不能換個思路?有的改變則是莫名其妙的,比如韶關的曲江大橋,原本是拱橋,如今加寬后成了柱橋。從審美的角度,拱橋是最具美感的橋。平直的水面,橋拱與水倒影成一個圓,無論是審美還是風水的角度,拱橋是最恰宜的。
我對城市新舊城區建設的觀點是:新城區的建造應該承繼老城區的風韻,有老城區的影子,但更有新城區的風采。這個理念也可運用于別的新舊建筑改造之中。這可以體現于一些細節當中。不管新城區還是老城區,建設宗旨都應當保留和發展我們民族的人文傳統與現代生態文明。
三、城市,我們心中的文化壁爐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文人關注城市文化,這類書在書店輕易找到。如果要把關于城市的起源與城市發展比較用文字加以描述,顯然需要很大的篇幅。況且,這樣的事已有許多學者已經完成了。作為成長于韶關本土的一名知識女性,對韶關城市文化做一點思考也談不上什么獨特,因為太多太多的先人已經做了非常意義深遠的探索,遠到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近到現到中國民進副主度著名作家馮驥材,以及很多很多文人學者都為城市文化建設發展做豐富而深刻的思考。而我所能做的事,就是傳播這些文字理念。把我對他們思想的認同,和我眼中韶關的印象描述付諸于文字。
生于斯,長于斯,誰愿意自己生長的土地如此貧瘠,不長一絲文化綠脈?我們的唐朝大宰相張九齡寫下如此美妙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詩句,卻沒寫在人潮聚集的車站碼頭,也沒有人在中秋佳節時吟唱給四海親朋。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一句話——韶關歡迎您!這句,百分之九十的車站都在用,因為它很客氣,很禮貌,很現代,但因為它很常用,所以很乏味,因為很乏味,所以等于沒說一樣。
我們的曲江橋,掛滿了各種消費娛樂廣告,與文化毫無關系,當然,我不是要文化單位出資去做一幅沒有經濟收益的文化公益廣告,有,當然最好不過。我們為什么不能在修建橋時,就把文化元素和藝術氣息,先一步注入建筑呢?比如橋墩的裝飾,橋欄桿的裝飾,人行道的磁磚裝飾……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比如把張九齡的絕美詩句刻于橋欄,讓人們耳熟能詳,把六祖慧能的故事以塑像的形式生動展現,讓世人更多了解……但都沒有人去做這些工作。建筑物如果沒有藝術氣息,效果就跟公文一樣,誰會對公文有感情呢?
前年在一次韶關市市政局召開會上,市政局長公開表示歡迎韶關文人參與到市政建設中去,但此事會后不久,不了了之。看來,具體操作還是很有難度。曾有位記者談到舊城拆遷時發生的事,因為拆遷中的保留與拆除問題目沒解決,那片小區就處在半年拆的廢墟中,下雨時汪洋一片,天晴時灰塵滾滾,居民意見很大,向主管部門投訴。前來解決問題的市局某領導當眾說:就是因那些狗屁文人,說這也要保留,那也不能拆,所以變成今天的結果。這就是某些城市決策者的素質,是非不分,顛倒黑白,把文人當成拆遷工作的攔路虎,真是莫明其妙,真替他感到羞恥。
韶關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鮮明提出了“堅持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建設幸福美好韶關”的發展思路和目標。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即是對中央與省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動回應,也是韶關市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約束要件下的必須選擇。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人類傳統工業化道路的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可持續發展,就意味著必須拋棄過去追求立竿見影的效益回報生產模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助的思想。緩和,有次序,有節制地開發和利用地球有限的資源,側重于保護。
正在走向生態文明發展之路,任重道遠,政府機關必須依靠人民智慧和力量,共同協作。在運作過程中,決策者應當加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匯集起代表本地文化的精英,把韶關打造成文明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美麗城市。而此城,也將成為韶關人民心中的文化壁爐,無論何時,它代表了光與熱的現代文明。
上一篇: 民主黨派如何有效發揮參政議政作用
下一篇: 難忘的掛職經歷